詳情描述
產品特點
強度高,密度小,厚度薄,基本不增加加固構件自重及截面尺寸。適用面廣,廣泛適用于建筑物橋梁隧道等各種結構類型、結構形狀的加固修復和抗震加固及節點的結構加固。施工便捷,無需大型機具設備,沒有濕作業,無需動火,無需現場固定設施,施工占用場地少,施工工效高。高耐久性,由于不會生銹,非常適合高酸、堿、鹽及大氣腐蝕環境中使用。
適用于各種結構類型,各種結構部位的加固修補,如梁、板、柱、屋架、橋墩、橋梁、筒體、殼體等結構。適用于港口工程和水利水電等工程中混凝土結構、砌體結構、木結構的補強和抗震加固,特別適合于曲面及節點等復雜形式的結構加固。基層混凝土的強度要求不低于C15。施工環境溫度在5~35℃范圍內,相對濕度不大于70%。
工藝原理
加固原理是將碳纖維布,采用高性能的碳纖維配套樹脂浸漬膠粘結于混凝土構件的表面,利用碳纖維材料良好的抗拉強度,達到增強構件承載能力及強度的目的。
技術指標
中國國內最早通過的規范是2003年《碳纖維片材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其編號為CECS146:2003,已經被最新的國家標準規范2006《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代替,其編號為GB50367-2006.《工程結構加固材料安全性鑒定技術規范》
性能項目纖維類別抗拉強度 (Mpa)彈性模量 (Mpa)伸長率 (%)
碳布碳纖維原料力學指標
碳纖維絲 高強度I級 ≥4900 ≥2.4X10^5 ≥2.0
高強度II級 ≥4100 ≥2.1X10^5 ≥1.8
產品型號強度級別克重 (g/㎡)理論厚度 (mm)抗拉強度 (MPa)彈性模量 (GPa)伸長率 (%)SHB
碳布力學性能指標
Ⅰ-200 高強Ⅰ級 200 0.111 ≥3400 ≥240 ≥1.7
Ⅰ-300 高強Ⅰ級 300 0.167 ≥3400 ≥240 ≥1.7
Ⅱ-200 高強Ⅱ級 200 0.111 ≥3000 ≥210 ≥1.5
Ⅱ-300 高強Ⅱ級 300 0.167 ≥3000 ≥210 ≥1.5
螺紋鋼直徑(mm)植筋根數(根/kg)鉆孔深度
配套植筋膠每公斤植筋數量(經驗值)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5 28
40 30 20 15 12 10 8 5 3 2 1
15D(D:鋼筋直徑)
主要用途
一、應用領域:
1) 宇航:機身、方向舵、火箭的發動機殼、導彈散流器、太陽能電池板等;
2)體育器材:汽車部件、摩托車零件、釣魚竿、棒球棍、滑雪橇、快艇、羽毛球拍等;
3) 工業:發動機部件、混凝土結構物補強材料、風機葉片、傳動軸、以及電器零部件等;
4) 消防:適用于部隊、消防、鋼廠等特殊類高檔的防火服制作。
防火等級:A級-不燃,執行標準GB8624-2006,德國標準DIN4102 A1級
土木建筑,橋梁、隧道、混凝土結構抗震、加固、補強材料:碳纖維布用于結構構件的抗拉、抗剪和抗震加固,該材料與配套膠粘劑共同使用,可構成完整的性能卓越的同固碳纖維布材增強體系。該體系適用于梁、 柱、板、隧道、圓形、弧等。
二、應用性能:
1) 漏放鋼筋加固
2) 梁、柱斷裂加固建筑加固的應用圖片
3) 加層抗震加固
4) 高架、橋梁維修加固
5)剪力墻開門加固
6) 陽臺根部斷裂加固
A 自重輕,能在狹小的空間操作,施工過程不受影響
B 使用強度高,能靈活的用于抗彎、抗剪和抗壓的工程結構中
C 具有優良柔韌性,能包裹復雜的外形構件
D 滿足各種構件表面(橋梁、隧洞、板、梁、柱、通風桶、管道、墻體等) 的抗堿抗化學腐蝕要求
E 可對織物進行重復利用,覆蓋平整;對裝修影響小,貯存壽命長;容許操 作期限長,在操作前、操作中和操作后都允許環境存在一定的差異
F 抗高溫、抗蠕變、耐磨損、抗震性能良好
【工程分享】預應力碳纖維板加固補強的應用!
概述:漳衛新河大橋位于省道S353 德石線上,橋梁中心樁號為K23+312,橋梁全長331m,分左右兩幅。上部結構為13×25m 預應力混凝土簡支I 梁,橫向布置6 片梁,梁高1.5m,梁間距2.10m,全橋分為3 聯,第1 聯(4×25m I 形梁),第2 聯(5×25m I 形梁),第3 聯(4×25m I 形梁)橋面連續。橋梁管養部門的日常巡查中發現橋梁多處橫隔板豎向開裂嚴重,混凝土脫落、露筋。結構力學性能惡化,嚴重影響了橋梁結構的運行安全,為了確保橋梁的安全運營,需對其進行維修加固。決定對全橋Ⅰ梁采用預應力碳纖維板加固方案,在馬蹄緣兩側及底面粘貼預應力碳纖維板并張拉錨固,全橋共加固156 片梁。
1.2 混凝土粘貼表面處理
為了保證碳纖維板與混凝土之間的設計間隙(膠層厚度3~5 毫米),實現碳纖維板受力張拉時平直均衡無阻礙,對混凝土高凸面應采用金剛石打磨片打磨,對混凝土低凹面應采用環氧修補膠修補。采用金剛石切割片分條切割底板安裝位置混凝土保護層時應注意控制切割深度,不得損傷鋼筋;假如粘貼時混凝土濕度較大,對混凝土粘貼面尚須進行人工干燥處理。
1.3 鉆植膠錨螺栓
按施工放線采用鋼筋探測儀標定螺栓鉆孔位置,假如遇到鋼筋需移位,應通知技術人員記錄編號,并安排現場修整底板安裝孔,植筋膠植入螺栓時,應保證孔內膠液飽滿且螺栓垂直于梁面。
1.4 安裝錨具底板
張拉端底板滑槽導軌中心線應與梁中心線平行,錨具兩端按碳纖維板全長計算偏差不得超過5 ㎜;固定端底板中心線與張拉端底板滑槽導軌中心延長線應重合于直線上,其偏差全長不得超過3 ㎜;底板安裝孔因鉆孔偏差修整后與螺栓出現的間隙,安裝時應使用環氧修補膠填補;底板四周和底層與混凝土的空隙,也應采用環氧修補膠填補或找平。
1.5 碳纖維板檢查及糙化處理
裁剪碳纖維板,重點檢查碳纖維板直線度,其全長直線度不得超過2 0 ㎜;對于纖維復合板材粘貼表面的處理同樣重要,粘貼表面殘留的油污在膠粘劑與纖維復合板材之間容易產生一層油脂狀薄膜,導致膠粘劑與纖維復合板材之間粘結失效,同時,纖維復合板材光滑的粘貼表面也不利于粘接,因此,纖維復合板材粘貼表面應采用粗砂布進行糙化處理,并且使用無水乙醇擦拭干凈。
1.6 錨具安裝及夾板粘結
兩端錨具與底板采用螺栓連接固定后,應檢測其中心線是否平行或重合,如有偏差應修整達要求;張拉端錨具滑移至最小行程位置,碳纖維板從中間分別插入兩端錨具鎖固槽內,并用壓板相對固定。
1.7 碳纖維板張拉裝置系統預張拉受拉精軋鋼筋和千斤頂處于水平位置,加壓張拉至設計張拉應力的5%,調整千斤頂水平,檢查兩端錨具之間與梁表面是否有間隙,如碳板與混凝土有高凸接觸點或面,應瀉壓拆卸打磨后再張拉;加壓張拉至設計張拉應力的10%,再次檢查是否有障礙物影響,同時,檢查固定端圓弧塊與錨具接觸是否緊密,然后,擰緊壓牢固定端所有螺栓;加壓張拉至設計張
拉應力的50%,再次檢查受拉精軋鋼筋和千斤頂處于水平位置,檢查張拉時是否有障礙物影響,再次檢查安裝螺栓是否緊固;加壓張拉至設計張拉應力的80%,預裝鎖固螺栓,停頓5 分鐘沒有異常情況,松開鎖固螺栓,慢慢減小油壓至張拉至設計張拉應力的5%;所有加壓或減壓時,千斤頂行程速度應控制在2cm/min 以內,嚴禁快速沖、放千斤頂行程。
1.8 配膠、涂抺結構膠
本工程采用的是WSB-QT 動荷載纖維復合板材膠,其對細微多孔、粗糙的混凝土粘貼面,均具有一定的滲透性及較好的浸潤性,而對組織密實的、粗糙度光滑的纖維復合板材粘貼面浸潤性相對較差。膠粘劑配制好后,為了使膠粘劑能充分浸潤、滲透、粘附于纖維復合板材粘貼面,應先使用抹刀在纖維復合板材粘貼面刮抹少量膠粘劑,并且用力刮抹數遍,然后,按照纖維復合板材寬度方向中間厚、邊緣薄的原則,再刮抹至所需膠體厚度4~6 毫米(膠體厚度根據預裝張拉的間隙而定)。
1.9 預應力張拉碳纖維板
受拉精軋鋼筋和千斤頂調整處于水平位置,加壓張拉至設計張拉應力的10%,檢查碳纖維板邊緣與梁表面之間是否有膠液擠壓溢出,如局部未出現膠液擠壓溢出現象,應瀉壓補充膠液后再張拉;加壓張拉至設計張拉應力的80%,安裝鎖固螺栓,停頓5 分鐘沒有異常情況,慢慢加壓至張拉至設計張拉應力的100%,然后,鎖緊鎖固螺栓和錨具螺栓,拆除千斤頂和錨具受拉支架;所有加壓或減壓時,千斤頂行程速度應控制在2cm/min 以內,嚴禁快速沖、放千斤頂行程。所有張拉都應在環氧結構膠適用期內(40 分鐘)完成。
信息由用戶自行發布,采用請謹慎,我們鼓勵您當面交易。 加固之家網只為傳遞信息,我們不做任何雙方證明,也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信息轉載,請標明來源于http://www.phtsy.tw/info-32.html